烟雨浸染的江南,这方被时光浸润的水土,在橹声灯影中绽出非遗文脉的璀璨星辰。为探索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路径,深化外语学习者的文化传承使命,2025年4月2日,在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的大力支持下,人文社科学院联合江宁非遗展示中心,组织英语专业师生代表赴江宁非遗展示中心开展专题实践活动。
学术导览:解码非遗技艺
在章山王马灯传承人王清老师的引领下,王玉括院长、邢浩老师、王瑞丽老师、聂峰娇老师、20220432班学生系统研习非遗作品。从苎麻编制到新中式刺绣,从扬州通草花到徐州香包,从金箔到瓷刻……这些手工技艺让师生深入了解手工非遗的精湛,感受物质创造在文化层面的传承与延续。
实践体验:触摸文化脉搏
为拉近非遗技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,江宁非遗展示中心的工作人员贴心准备非遗体验活动,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非遗的魅力。
古琴研习:作为中国本土乐器,传承3000多年,古琴本身就充满着人文意义色彩。据老师介绍,古琴长3尺6寸5分,代表一年365天;琴身共有13个徽,代表着一年12个月及闰月;琴弦最初有5根,象征着金木水火土,后周文王、周武王各增加一弦,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……了解完古琴相关知识,同学们在“挑”“勾”等指法中感受宫商角徵羽的流动,每一次拨动,都是与内心对话。
香篆制作:香篆,文人雅士的技能之一,文人也不吝笔墨,记录香篆焚熏。“篆”,好比文人的印章,在香粉之上篆刻纹样,如:福、禄、寿、喜、祥云等。在老师指导下,同学们一步一步完成香篆的制作工序:松灰、压灰、扫灰、取香篆、填香粉、起香篆、点香。凝神静观缕缕轻烟,一炉香篆,一缕烟,品味着传统香文化的魅力与传承。
专家对话:构建传播桥梁
在学术研讨环节,江宁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陈宜娟、章山王马灯传承人王清与人文社科学院王玉括院长、邢浩老师、王瑞丽老师及聂峰娇老师展开关于校地合作产教融合的相关讨论。
双语对话:编译非遗术语
在全球文化交融与数字技术变革的背景下,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正面临从“活态存续”到“创新传播”的转型。作为兼具国际视野与创新活力的群体,大学生尤其是英语、翻译专业学子,是非遗年轻化表达的创新者、文化转译的桥梁构建者,他们正以创造性实践回应非遗现代性命题。在活动结束后,同学们分组进行后续实践工作。
非遗,是时光镌刻的文化密码,更是民族精神的生动注脚。在这场校地联动的实践中,师生们以脚步丈量传统,以双手触摸文脉。当英语学子以双语转译非遗术语,当年轻一代用数字技术重构传播路径,非遗便不再囿于历史的尘埃,而是化作一座流动的桥梁,连接过去与未来、本土与世界,让非遗在全球化浪潮中以更鲜活的姿态走向世界。